今天是 
官方微信  |
校长热线:0564-2880998
您的位置:首页 >学园>教师成长

教师成长

现代教育与新科技—尤利媛

来源: 六安市裕安小学 发布时间:2017-03-31 浏览次数:1920 【字体: 返回上一页

 现代教育与新科技

                                           -------- 尤利媛

      在上周五,学校组织我们参加了新技术新视野新课堂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项目“教憨组”暨南小教育集团教学研究活动。本次教学研究活动有三节课,赵守纯老师的《伯牙绝铉》,孙凌雁老师的《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张会群老师的《诚实与信任》,深深地吸引着在座的每一位教师的眼球。对于资历较浅的我而言,教学过程当中的一些经验还不能够一眼抓住,所以,此次活动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专家评点环节。其中这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什么是新技术呢,我认为这是拓展我教学的广度;什么是新视野呢,我认为是延伸我教学的宽度;那么新课堂就是在这广度和深度上提升我教学的高度。好一个广度,深度,高度,课堂上三位老师对现代科技的娴熟使用,学生学习质量的高效率,不禁令我折服于新科技在教育中的运用并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那么,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到底如何,这是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确实给教育领域带来了诸多变化。例如,学习的途径与方式比以前增多了,学习的内容与资源比以前更丰富了,时间与距离越来越不成为教育教学的障碍,信息的储存、传播、复制、加工等越来越快捷方便。但这些都还是量的变化,质的变化并没有到来。迄今为止,互联网改变得更多的还是学习、尤其是非正式学习和非正规学习,对教育、尤其是学校的教学改变还不够大。在大多数学校里,教师还是那样教,学生也还是那样学,国内国外都是如此,以至于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感叹:教育是一块最保守的领域。真的是这样吗?是教育保守、教师保守,还是教育本身有其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抑或我们的技术变革还没有触及到教育最本质的部分?
      众所周知,目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体的现代教学制度是工业化时代留下的产物,其最大的优点是高效、低成本和规模效应,有利于满足工业化时代对大量专门化人才的需要。但在信息时代,这种以前行之有效的制度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今天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个性化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再是生产流水线上的“熟练工”与“标准件”,这在班级授课制下是不易做到的。
      应该说,时代已经对教育变革提出了要求,现在所缺的是实现这种变革所需要的技术条件。这种技术条件其实也已经初步具备,但还没有发展成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所差的就是最后那“临门一脚”。这种最具革命性意义、能起到“临门一脚”作用的技术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能走进千家万户的、双向乃至多向的视频会议系统。事实上这种系统已经存在,但价格昂贵、性能还不稳定、操作还不够人性化、功能还不太齐全,还没有满足我们所说的“合适的技术”的三项条件:低技术壁垒、高性价比、能满足各种教育教学的需要.一旦这种技术走向成熟,那么校园式的学校和集中式的班级授课制就再无必要,学校的围墙就真正被推倒了,个别化教与学就可能真正出现!
      有一种观点曾经非常流行,那就是认为今后不再需要教师讲授,教学可以由机器来代替。教师应该走下讲台、走向幕后。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全面的。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自学或讨论,即使是在技术支持下的自学和讨论也还不够。而本次三位教师的成功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这是科技和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未来的教师不是要“下”而是要“上”,即不是走下讲台而是走上屏幕。未来的“讲台”可以不在课堂里,而在教师的办公室或家里,甚至任何地方;学生的“课堂”也可以不在教室里,而在家里或任何地方,只要有一个移动的视频终端就可以了;未来的讲课也不像现在这么正式,而是更加灵活多样;未来的师生关系也不像现在这么固定,而可能随时发生角色互换;未来的学校甚至可能有制度而没有校园;但不管如何变化,教师的讲授还是必要的,并且有可能一直存在下去。
      因此,我认为只有新科技与现代课堂教师的讲授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更高的效率,就好像赵守纯老师的《伯牙绝铉》,两者相为知音,方能演奏出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高山流水’。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