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官方微信  |
校长热线:0564-2880998
您的位置:首页 >学园>教师成长

教师成长

王晓旭老师赴南京参加第24届“现代与经典”小学语文教学观摩课有感还

来源: 六安市裕安小学 发布时间:2017-05-04 浏览次数:2486 【字体: 返回上一页

敬闻堂上先生言,金陵相逢梦复还

———第24届“现代与经典”小学语文教学观摩课有感

      人家都说阳春三月,清明四月。春天在三月总是来得百媚纵生,枝头的第一朵花,发尾的第一缕东风,还有慵懒着的阳光,都是春,可到了四月,天气阴晴不定,温度忽上忽下。也许是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又也许是“杏花疑欲伴人愁”,四月成全了诗句,诗句徘徊着四月。在这样的四月,我和同修的老师来到六朝古都南京观摩全国优质语文课。也正是因为语文,到南京,杜牧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愤慨,刘禹锡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怀,韦庄那“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的幽凄全都扑面而来,让我在赶往学习地点的路上,看着古都一排排同样刻入了历史的梧桐树百感交集。有着语文情节的人大概都是这样,敏感多忧,而语文带给我们的又不仅仅是这样,更多的时候它给了我们一个感受生活的入口,细腻到叶子上的一滴露珠,你见“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它也给了我们一个排解怀思的出口,举酒微醺后,你听“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所以,当我遇见语文,当我喜欢语文,当我捧着一本诗词一个人在房间踱步的时候,我总会想如何能把语文的海纳百川带到课堂,如何能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受到语文的熏陶,运用语文,更热爱语文。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样一次宝贵的机会,让我能够面对面接触来自全国的小语大家,学习他们是如何把自己对语文的一腔热情融入课堂,又如何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与诗文起舞,真正做到师生一起攀上语文的山峰,领略无边的美景。

      两天半的学习,收获满篮。现在我敲打着键盘,翻阅着听课笔记,那些令人心情澎湃的课堂仿佛又一帧一帧的在我面前回放。

      一、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我们要做的只是轻轻地唤醒他

      孙双金老师的《找春天》是二年级教学,最后却让全场的老师惊叹不已,因为在课堂最后,二年级的孩子居然能写出一首像模像样的诗来。记忆尤深的是一个孩子写到“三月梨花二月风”,怎不让我们感叹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一堂语文课所爆发的可能也是无限的。孙老师在刚开始让孩子们去形容春天,这便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开始思考。接着又开始找春天,这里有个关键点,什么时候春天不用找,什么时候春天需要用心找(早春的时候),师又问怎样找春天呢。这个时候,孩子们更加有兴趣了,这巧妙设计对孩子们来说像一个游戏,于是他们争先恐后的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始找春天了。接着开始读课文,在这里孙老师又板书“读、思、写”,告诉孩子们这是学习语文的三大本领,这不仅为这堂课垫下基础,更为学生以后学习语文都垫下基础。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孙老师正是授人以渔的那个师者!在这样系统性的指导下,师生细读文本,品词尝句,尤其是“害羞”一词,学生做动作,教师点评,切身感受词语的意思,作者的表达。接着再让学生质疑,师生讨论,从学生角度出发,让学生在问中学、学中问,进一步理解掌握。最后的仿写可谓是课堂的高潮,在这里我发现课堂练笔不能单纯的抛出一个话题让学生去写,而是像填空一样,先让学生补充句子,最后再进入创写,这样的循序渐进才能达到目标。这次学习还有幸见到了百家讲坛的主讲人郦波老师,他的诗词报告让我听的如痴如醉,诗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它精炼而表达深厚,让学生爱上诗词又何尝不是语文老师的职责。有人说,二十多岁的时候应该学着去写诗,像成为一个诗人。而我想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我们要做的是轻轻地唤醒他们,让他们在长大后的日子里,心中还能有一片柔软的地方可安放诗词。

      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孔子游春》一课管建刚老师上得淋漓尽至,我仿佛看到了孔子在对众学生传授道理。管老师一开场风趣幽默,这也是本次所有的课听下来给我的一个感觉,每位老师在课堂开始时都非常轻松有趣,是的,哪个学生不爱平易近人的老师呢,也许做老师,应该先牵起学生的手再传授知识。幽默的几句谈话后,管老师出示“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让生读,并作点评——不管音色如何,只要用心都会读的很好。在鼓励中提高学生对这节课学习的自信。接着,师生一起讨论“君子”,师在讨论结果中板书“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再请学生回答孔子的几个重要弟子,师生分析几个弟子的德行、情义,再讨论他们的志向。又深入讨论什么是“有福同享”,在这里管老师用了许多假设来让学生回答,使学生深刻体会“有福同享”要做到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不是空空的去理解“君子”,而是有血有肉的理解,有对比的理解。然后老师用君子过渡到水,学生便即刻理解为什么孔子要赞美水。孔子说水善施教化,我不禁想到管老师又是多么的善施教化,他没有咬文嚼字的去分析课文让学生理解,而是通过一种谈话讨论试的课堂模式,从君子开头,润物细闻声的带领着学生深入文本的内涵。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也更从一堂语文课中明白了什么是君子,既而向往去做一个君子。这才是真正的师者,这才应了那句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三、 当老师蹲下来与孩子们对话,课堂便成功了一半

      争分夺秒的听课,不敢怠慢的记录。在这样紧张澎湃的氛围里也有几位名师如清泉一般缓缓流来,沁润着在坐每一位老师的身心。许嫣娜老师的《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以及董艾青老师的《自相矛盾》,课堂氛围轻松活泼,设计创新有趣,让我仿佛在攀爬了一座又一座山峰后踏入一片柔软的草地,天地间鸟语花香。这两篇课文都选自苏教一年级,观摩课很少有低学段,因为文本过于简单上不出深度,但这次在两位名家的带领下我终于知道什么叫别有洞天。许老师也是开头用糖果老师自称,孩子们瞬间有了亲近感。然后又说自己喜欢看动画片,与孩子们进一步拉近距离。接着真的就开始播放动画片,当然这里面都是精心的设计,每个动画片不是与数字7有关系,就是与兄弟,家等字词有关系。这样悄无声息的就把课文导入了,孩子们带着动画片的对照也非常容易理解。许老师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又通过理解课文时遇到生字词便及时进行生字教学。她没有将生字教学和理解课文分开,而是融入其中,两者相辅相成,学生理解了生字词就更容易理解句子,学生朗读讨论句子又加深了生字词的记忆。当然这种方法也要求老师的素养极高,如何在二者之间灵活转换,不至于学生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我接下来要提高自己的一个重点。课堂一定要灵活多变,不能一个模式用到底,也不能将各个教学板块分的太清楚,听了许老师的课,我想语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融合也是一门学问。最后许老师还拓展到各个行星的特点,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记忆理解,也丰富了知识。许多课文本来就包含着许多延伸的知识,教师应该时刻在备课中想到如何利用这样的资源展开拓展,将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融会贯通,这也是新课标要求所需。再说说董艾青老师的《自相矛盾》,这是一堂成语故事教学,分析学情,一年级的学生认知不足,思维特点还处于直观动作阶段,要理解抽象的成语往往是非常难的,但董老师却扬长避短,利用了孩子们的思维特点将“自相矛盾”一词的意义永远种在了学生的脑海。董老师先展示矛和盾的图片,让学生思考矛能摧毁什么,盾能挡住什么,接下来让学生当楚国人,夸自己的矛和盾。当学生们都很兴奋的夸着自己的矛和盾时教师请生上台表演(台词用的就是课文里的语句)最后过渡到围观者的议论,再问,为什么楚国人答不上来了,学生因直观体验了楚国人当时的心境,加上教师的引导,体会“自相矛盾”自然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听过许老师和董老师的课堂后,我想对于低学段教学,教师应该蹲下来,这里是从心态上蹲下来,站在他们看世界的角度来思考来教学,这样的课堂已经成功了一半。

      四、 诗意语文诗意课堂

      这次学习中,我还见到了敬慕已久的王崧舟老师。不久前我在家中拜读他的《诗意语文课谱》,那一整天我辜负了屋外的春光正好,蜷在一较沙发上忽悲忽喜。读到《圆明园的毁灭》我和学生一样被感染,悲愤不已。读到《两小儿辩日》我仿佛看到师生你争我执的场景忍不住哈哈大笑。还有《慈母情深》、还有《一夜的工作》、还有《长相思》。。。这次王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是《爸爸的花儿落了》,现场感受了王老师诗意语文的魅力。王老师先从初读题目,感受情味再到选读插叙,走进爸爸。逐一品读小说的三处插叙,并通过还原情境、置身场景、比价品评、移情想象等方式,把握爸爸的人物特点,这个环节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把自己就当作英子,这是小说阅读的基本方式和态度。当然学生很难在一开始就做到把自己“摆”进去,于是王老师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引导,我想这也正是大家的风范,很多时候我们都太心急了。通过品读插叙后,王老师再聚焦插叙,引导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假设对比等方式,聚焦“小说的插叙”这一核心语文知识。当学生理解后,师又重回插叙,强化体验。即重新回顾三个插叙片段。接着迎来课堂的高潮:从“爸爸的花儿”到“英子的花儿”让学生走进英子,反思成长。王老师引导学生感受英子的几次独自“闯练”时的心态,最后过渡到把自己当成英子,在独立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哪些事,那些故事,那些细节,这些都化作了你生命的插叙,请学生将它们写下来。这时,动人的音乐响起,学生们陷入回忆成为英子,课堂也进入了尾声。听者动容,会场一片安静,只有音乐再缓缓流动,触碰着大家心里最柔软的一方角落,我想这就是诗意语文诗意课堂的魅力吧!

      现在我的心得也将近尾声,可我的内心却还激动不已。谁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呢,我的梦在遇到语文后开始熠熠生辉,我不知道它最终的样子,现在,我只想朝着它那有着光芒的前方坚定的走去。

【打印正文】